台灣建築雜誌 第031號
何以立

消費者之家

1999年是屬於獨棟住宅的年代,亦是回顧家居設計趨勢演變的重要一年,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盛大主辦的”The Un-Private House”展覽與其他住宅公寓作品的報導:Gustau Gili Galfreti的”實驗性家居屋”,以及Salazar & Gausa專為單親家庭所設計的獨居住宅等皆為預示此發展的實例,而環繞著反映現今政治文化和社會風氣的家居生活議題也順勢而生。在20世紀末,我們處於一個統一經濟體制的世界,龐大的資金與資訊也自由地流動並交流,相較之下,世紀初意識型態相爭的狀況下,住宅被視為宣導批判意識的指標,帶有社會主義的色彩。現代化住宅建築急速地發展並順利得到更新與改善,尤其以1900年至1960年的發展最為顯著,萊特的Prairie住宅與柯比意的鄉間小屋除了卓越的設計外,也加上社會意義的考量。

現今社會缺乏意識型態的競爭,住宅設計也掙脫了它令人厭煩,所應該擔負社會責任的議論,就像一個吸收科技與社會型態轉變的大海綿,有人也將它比喻為任何冗長的商品市場分析。住宅建築已變成一種個人化與私密性的商品,專為特定的消費者所設計與營造,它就像是我們在特定市場中所購買,另類生活風格、材質與生活領域等的”生活用品”,而住宅建築最後也將變成活潑且複雜的一種消費商品。如今,有關社會型態與意識的住宅設計已不再常見。

似乎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矛盾;科技的昌明與普及使得人們與社會環境的互動更加容易與頻繁,國際網路的來臨帶來了更民主的思想與更開放的言論自由,但是人們卻通常都在具私密性的房間中進行此類開放式討論的參與。而在20世紀早期,科技的進步反映在建築上則為材料與結構的改變。然而,電子科技的轉變卻不易以材質或量體的方表達,住宅也因此持續成為建築界具創造力的實驗品,傳統的建築概念與空間界限也只有在界限不定的虛擬實境中,才可能得以轉變。【翻譯 李香凝】